欢迎访问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官方网站。
当前位置首页 > 往期目录
回归文本,让“骨感”语用“丰满”起来
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:ddjyjbjb@163.com
摘要:对文本深入而独到的解读,必然要熟悉文本、直面文本、回归文本,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,做到走进作者的内心,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,让语文课堂达到真正的丰实。

 回归文本,让“骨感”语用“丰满”起来

任婷婷

摘要:对文本深入而独到的解读,必然要熟悉文本、直面文本、回归文本,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,做到走进作者的内心,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,让语文课堂达到真正的丰实。

关键词: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语用价值

语文教师是沟通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,大到整篇课文的文法结构,小到一个词语,都要反复品味、仔细琢磨、整体观照。这样才有利于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,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。

1、立足文体,凸显文本特点

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类型丰富,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,诸如记事、小说、散文、说明文、诗歌、童话和剧本等,其结构、语言、表现手法等都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。只有深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、作者的思路,乃至谋篇布局、用词造句的特点,才能凸显文本特点。

说明文往往运用简单、朴素的语言,把事物的形状、性质、特点、成因、关系解释清楚,无需大量的铺陈和渲染,不似其他文体那么感性。如执教《鲸》一课,教学设计应紧扣文体特征,抓住鲸的形体特征,引导学生清清楚楚领悟本课的说明方法、扎扎实实体会准确用词、时时处处渗透读写结合。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、抓关键字词领悟文本特点,感受作者以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鲸的大,并尝试让学生用写话的方式体会拟人写作手法。

在阅读教学中依体而教,语文教学才能有“语文味”,才能避免“泛语文”“滥语文”甚至“非语文”的现象发生,跳出“千课一面”的案臼,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。

2、入手文路,指向文章结构

叶圣陶先生指出:大凡读一篇文章,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,顺着文章思路探寻,理解才能透彻。而文章的思路即文章的脉络,又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上。在教学过程中,不必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,但作为执教者心中一定要清楚。

如一位教师用4个课时对《颐和园》这篇文章进行了精彩解读和演绎。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写游记的方法:让学生扮演游客,了解课文的游览顺序;勾画过渡句,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;品读美句,体会景物的不同特点。第二课时是学法迁移:回顾《颐和园》的写作方法;如果让你当导游,带陌生人游览校园,你会介绍学校哪些景物?(板书,选取)寻找观察点,迁移运用过渡句;重游校园,细致观察景物特点。第三课时是落笔成文。第四课时则是从“厘清游览顺序和突出景物特点”入手评改习作。

看似简单的设计,凸显独运的匠心。这位教师紧扣文路,用4个课时引导学生在文本文路间走个来回,让他们得法于课内,得益于迁移,修改于课堂。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启迪学生思维,授予学习方法,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,又彰显了语用价值。

3、关注文法,找准文本生长点
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强调:“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。”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,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,让学生在“得意”的过程中“得言”,从而实现“言意”兼得。

如《珍珠鸟》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,但不一定对这种写作方法有深入的认识。教学中,我紧紧抓住了“真好,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。”这句话进行设计,通过转换不同的人称,把作者的叙述转化成小鸟和鸟爸鸟妈的角色叙述:

“真好,妈妈送我一个漂亮的发夹。”

“真好,爸爸送我一部苹果手机。”

“真好,叔叔送我一只小乌龟。”

与此同时,以人称改换进行进一步的创造性启发和演练:

“真好!妈妈送我一个漂亮的发夹。我把它放在一个崭新的盒子里,盒子里有一块柔软的布,那是发夹舒适的家。”

“真好!我被阿姨送给了她的女儿亮亮。亮亮把我放在一个崭新的盒子里,盒子里有一块柔软的布,那是我舒适的家。”

薛法根老师的经典课堂《猴子种树》就是聚焦文法的典范。薛老师发现了三个结构雷同的段落:乌鸦劝猴子改种杏树,喜鹊劝猴子改种桃树,杜鹃劝猴子改种樱桃树。每个段落在言语形式上都隐藏着相同的结构:鸟儿怎么劝,猴子怎么想、怎么做。于是,薛老师就着眼于重点段落的言语结构,设计了“听故事,知‘结构’—讲故事,用‘结构’—续故事,化解读教材需要教师是一个发现者,发现教材的文法奥妙,通过语言转述、内容重组、人称转换、文本模仿、拓展迁移等,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实践的平台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以点代面,收到以一当十、举一反三的效果。

4、拿捏文字,让语意轻舞飞扬

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,它承载着人类的文化,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课堂上我们应该心里牢牢装着语言文字,贴着语言文字行走。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,让学生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精妙特点,并且学会运用。

如陈国安教授执教的课例《故乡的桂花雨》,那纯净的课堂浸漫着语言的芬芳,特别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功夫令人惊叹。课文中摇桂花这一个镜头是琦君记忆中最诗意迷人的场景,陈教授教得也很诗意迷人。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:“妈,怎么还不摇桂花嘛?”母亲说:“还早呢,没开足,摇不下来的。”此处,细心的陈教授并没有简单地以读带讲,而是抓住语气词“嘛”稍作逗留,用语文的方式下了一场“芬芳的桂花雨”:采用“换词”的策略,让学生讨论把“嘛”换成“呢”“吗”可以吗?好吗?学生是这样反馈的:嘛,有求情的味道,说明我很想摇桂花;有假装生气的感觉;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—卖萌,发A}。这是让学生先感受“嘛”这个语气词的情味、意味、韵味。这时再指导学生读出撒娇发A}的感觉就水到渠成了。既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语言感觉,又点染了他们言语的悟性和灵性。这是桂花雨,也是语文雨,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语言理解及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,真是无比美妙!

崔峦老师曾提出:坚决和“内容分析”式为主的阅读教学说再见,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“美丽转身”。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、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,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,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,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。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,找准语用的起点,夯实语用的基础,习得语用的方法,提升语用的能力,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,使“骨感”语用真正“丰满”起来,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。

Copyright © 2008-2011 版权所有 -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 - 技术支持:知网空间
投稿邮箱:ddjyjbjb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