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官方网站。
当前位置首页 > 往期目录
互动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
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:ddjyjbjb@163.com
摘要:从目前来看,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,如教学方式传统、教师教学观念落后、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等。互动教学法的应用,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,还需要注重教学成果的输出,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口语。

 互动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

刘淑萍

摘要:从目前来看,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,如教学方式传统、教师教学观念落后、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等。互动教学法的应用,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,还需要注重教学成果的输出,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口语。

关键: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互动教学法

1、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

1.1教学方式较为传统

在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,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传统,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习‘质性地以自己为主体,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传输给学生。由于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困难,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,而教师如果不及时有效引导,利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这不但导致了课堂氛围的不活跃,长期下去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。

1.2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

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,通常来说,教师有怎样的观念,所付出的行动就是怎样的。中职英语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等的影响,在教学中循规守矩,很少利用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教学的创新,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成果。虽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,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。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,那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。因此,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与时俱进,不断改变教学观念,及时更新教学方法,只有这样,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
1.3教材内容较为陈旧

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,但中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较为陈旧,没有根据时代特点进行设计。目}}}G}的英语语言文化开始逐渐具有了规模,并且对于英语语言的了解也愈加的深刻,因此在设计教材内容时,需要融人时事新闻等素材。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联,英语口语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得上,才会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。

2、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

2.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,营造良好学习氛围

所谓的互动教学,实质上就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目的的教学。互动教学法的应用,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增加有着促进作用。此外,它还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等,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。如在讲解新编实用英语第六单元时,可以让学生根据style , size , color, price等词汇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组织语言,然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,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,并和学生一起探究更适合的学习方法,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。

2.2教师需与时俱进,改变教学观念

在新课程指导下,教师不能再单纯以讲解为主,还需要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,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英语口语练习。(1)教师提出问题,由学生解决。这种方式一般是指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,学生可查阅资料或根据所学知识,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回答。Do you know the Glory of Kings?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1nggames?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,最终由教师点评o (2)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。选取一些经典的小说或戏剧片段等,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,用英语进行对话。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,让学生全身心投人到学习中,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。

2.3注重教学成果的输出

互动教学法在最后阶段会有一个教学成果的输出,这个阶段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。教学成果的输出,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,它检验着该次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熬,口语的提升是否有实际意义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,注重听和说方面的考核。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主题,再拟定若干问题,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,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。如教师给出一个主题:Applying for a new job.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讨论“If you'relooking for a jobdo you care about your job prospects or yoursalary?”学生在回答过程中,除了要考虑自己的选择,还需要注意到求职这个问题可能会遇到的单词,这就促使学生去查找更多相关的词汇,积累更多的词汇量。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,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。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08-2011 版权所有 -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 - 技术支持:知网空间
投稿邮箱:ddjyjbjb@163.com